查看原文
其他

这家靠房地产迅速崛起的银行,为何会把自己干到瞬间崩盘这么惨?

2016-06-14 迟玉德 华商韬略



作者:华商韬略丨华商名人堂 迟玉德

2009年11月6日,民生银行遭遇了一次著名投资亏损,其开启国际化战略后投资的第一个对象——主营房地产贷款业务的美国最大华人银行——联合银行(United Commercial Bank)因巨亏而被监管当局“勒令关闭”,随即又被其之前最大的竞争对手——华美银行收购。

从2007年开始,民生银行分两次总共向联合银行注资8.87亿元人民币,这笔投资到联合银行清算时只剩下0.63亿元人民币,亏损了8.24亿元人民币。

民生银行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,美国财政部也遭遇了类似损失。华商韬略(微信公众号:hstl8888)查阅的资料显示,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,美国财政部在美联储的支持下启动了针对“健康”金融机构的“股权增资计划”,在当年11月向联合银行一次性注资2.987亿美元。这笔注资在联合银行“关闭”时也几乎蒸发殆尽。




能让民生银行、美国财政部及其背后的美联储都栽了大跟头的联合银行,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银行呢?它凭什么被如此信任,又为什么输得如此不堪?

覆巢之下



联合银行的历史可以分为两段——前胡少杰时代和胡少杰时代,而两段的分界点在1998年。

1998年,由索罗斯导演的亚洲金融风暴仍在继续,印尼是重灾区之一。此时,联合银行是印尼华商林绍良的产业,位于美国加州的旧金山,主要服务华人社区,生意一直不错,属于优质资产。于是,林绍良就很自然地想把联合银行出售变现,以挽救其国内产业。



▲林绍良


然而,这个决策遭到了联合银行时任总裁胡少杰的强烈反对,他对林绍良说,“你现在卖,不会有好的价钱,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你很困难。”

这个意见很有道理,不过林绍良并没有采纳,他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。当时印尼货币印尼盾对美元贬值达90%,林绍良的生意大部分应收账款是印尼盾,贷款却是美元,因此急需美元。在这个火烧眉毛的时候,你很难要求他为了长远考虑而不出售联合银行这笔优质美元资产。

林绍良很快就确定了出售计划,并在一周后找到了一家与联合银行同城的银行买家,对方出价1亿零500万美元。对于林绍良而言,这不是一个理想的价格,但也基本可以接受,于是双方草签了收购协议。

这时胡少杰又跳出来反对,他对林绍良说,“如果你非要卖,也不能卖给这家银行。”他的理由是联合银行95%的客户是华人,而收购银行不是华人银行,也少有面向华人的业务。收购后,联合银行将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,有可能大规模裁员,有可能改变业务结构,这对于雇员和客户都是不公平的,因为联合银行本身并没有危机。

当然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——他没有说出口——那就是以他为首的管理层日后有可能被清洗出局。他和其他高管都难以接受这样的前景,因此决定自己出面把联合银行买下来。



▲胡少杰

神奇的收购



当林绍良接到胡少杰的收购要约后,他惊呆了:你们……买银行?开玩笑吧!当然,林绍良并不怀疑胡少杰的诚意,只是怀疑他的财力——他可一直都是个打工仔啊。

胡少杰在香港出生并长大,毕业后进入香港的渣打银行,之后又在法国国家巴黎银行工作了2年,在美国大通银行工作了3年。1986年,他进入林绍良的香港第一太平集团,协助林收购了两家问题银行并将其整合为第一太平银行。1991年,他又被第一太平集团派驻美国,协助管理集团于1986年收购的联合银行。到1998年1月1日,也就是林绍良决定出售联合银行的前一个月,才晋升为联合银行总裁。

胡少杰的个人资产也非常有限,其房屋、股票等加在一起总共值50万美元,仅为收购价格零头的十分之一。他当然不会狂妄到仅凭个人资产就去收购一家上亿美元的银行,他的计划是,先找一家或几家投行融资合作把联合银行买下来,然后运作联合银行上市成为公众公司,让投行获利退出。这样,林绍良的危机解除了,投行赚到了钱,而胡少杰等高管则保住了对联合银行的控制权。

应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计划,但是有一个问题,就是风险完全由接手的投行一方承担。投行的人自然会担心,万一联合银行上不了市,自己岂不是被套牢了?再者,胡少杰等高管真靠得住吗?

为了打消投行的疑虑,胡少杰变卖了所有个人资产并全部押注,他还要求支持他的另外8名高管去借钱来押注。这招破釜沉舟的举措果然管用,投行的人被震住了,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也开始关注这笔收购案。




钱的事情有了眉目后,胡少杰又去做林绍良的工作。

此时,原来的买家因为胡少杰的竞购,而将收购价格提高了2000万美元至1.25亿美元。这个价格让林绍良更动心了,尤其是在银行向他频频催债的时候。

不过,由于胡少杰执意坚持,林绍良还是做了让步,“给你60天时间,时间一到,我只能卖给别人。”胡少杰则借机要求将收购价降低500万美元,因为他可以比原来的买家提前付款6到9个月。林绍良答应了,于是成交价定在了1.2亿美元。

此外,胡少杰还想增加5000万美元的发展资本,所以他总共需要融资1.7亿美元。

胡少杰马不停蹄地展开融资行动,而结果大大出乎他本人及所有人的预料:一周之内,他就收到了超过5亿美元的投资承诺,这是他期望值的三倍;45天之内,他就办完了所有收购手续,把1.2亿美元打给了林绍良。

随后,他又紧锣密鼓地启动了上市路演,并于当年11月带领联合银行成功登陆纳斯达克,而他本人也一跃成为财富英雄。




开创新时代



上市时,胡少杰获得了4%的股份,是最大的个人股东。不过,他掌控联合银行靠的不是股份,而是影响力。此时,没有人怀疑这位“神奇先生”将书写新的奇迹,而董事会也赋予了他毋庸置疑的权力——他一人兼任董事长和总裁职务。

胡少杰希望利用这个大好形势开创联合银行的新时代,并随后推出了一系列新政,华商韬略(微信公众号:hstl8888)总结如下:

第一,更改银行名称,由“联合储蓄银行”(United Savings Bank)改为“联合银行”(United Commercial Bank)。此举不是简单地改变一个名字,而是改变联合银行的传统业务结构。

以前,联合银行是一家以房屋贷款和私人贷款为主营业务的小银行,商业性质的业务很少,比重也很小。但胡少杰发现,当时中美贸易量持续增长,而旧金山又是美国最大的华人聚集区,在中美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因此希望能为这些人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。

很快,联合银行就推出了一系列商业性质的业务,如商业支票账户、商业房地产贷款、商业融资贷款、进出口贷款和中小型商业贷款等。

第二,稳定个人房屋贷款业务,开拓商业地产贷款业务。

个人房屋贷款业务是联合银行的传统业务,这项业务是在胡少杰1991年奉命到美国工作后发展起来的。当时胡少杰想在旧金山卖房,于是去银行贷款,但银行拒绝了他,说他在当地没有信用记录。新移民当然没有信用记录,但这不等于他没有还款能力。他通过调查发现,原来这是普遍现象,华人新移民基本都拿不到房屋贷款,于是他就想自己开发这块业务。在他看来,华人把买房子当成头等大事,不会不还贷的。

1992年,联合银行开始面向没有本地信用记录的华人新移民发放房屋贷款,该业务很快就做起来了,其业务量一度占到总业务量的30%以上。

商业地产贷款业务则是在改名之后推出的,同样面向华人群体,复制了在房屋贷款业务上的成功经验。后来这项业务出现了爆发性增长,原因是美国政府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转而扶持房地产行业,不断推出利好政策,导致房地产行业迅速繁荣起来。联合银行则紧紧抓住这波大势,猛推商业地产贷款业务,最后使这项业务成为自身的主营业务。




第三,引进新业务专家,培养老员工团队。

上市后的一年多,胡少杰聘请了30多位资深专业人士,包括一位资深商业业务总监和一位信贷经理,使联合银行的新业务能与外界同步。

同时,他还向老员工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新业务培训,并要求将培训效果与员工考核相挂钩,这就在短时间内提升了联合银行整体的业务水准。

第四,加强技术和设备方面的投入。胡少杰很早就认识到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,成立了信息科技部和电子业务部,其中,信息科技部负责联合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、完善、维护和保全,而电子业务部则负责推广高新技术和自动化服务,如网银、电话银行和ATM机。

第五,大力并购,拓展网点、规模和市场份额。2002年,联合银行收购了美国历史最长的华人银行——加州广东银行(Bank of Canton of California);2003年又收购了大安银行(First Continental Bank);2005年则收购了美洲银行(Asian American Bank&Trust)和太平洋银行(PacificaBank)。

以上新政很有效,大大促进了联合银行的发展。在1998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,联合银行的总资产从12亿美元飙涨至118亿美元,在加州、华盛顿州、波士顿、纽约等地拥有近70家分支机构,是美国华人银行中规模最大的。




到中国去



联合银行是一家华人银行,在开通商业性业务后,要大量处理客户与中国的商业往来,于是很自然地希望能在中国建立分支机构。

2002年,联合银行在香港设立办事处,后来又升格为香港分行,迈出了“到中国去”的第一步。短短几年内,香港分行就将贸易融资贷款做到了超过10亿美元的规模。2005年,联合银行又在台北和深圳设立了两个办事处,建立了辐射“两岸三地”的网络格局。

除了业务回报外,这些努力还赢得了中国的同行及监管机构的赏识,为联合银行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。

2007年3月,联合银行又做了一个更大动作,以2.05亿美元现金收购了德富泰银行100%的股权。

这是一家由泰国正大集团等外商于1992年在广东汕头成立的外资银行,1996年将总部迁至上海,另外在汕头有分行,在广州和北京有代表处。联合银行收购德富泰银行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后者的两项经营牌照,包括在中国开展人民币业务和在中国任何一座城市开设分行。当时胡少杰告诉媒体,他计划未来三年在山东、成都、天津、深圳和上海再开设五家分/支行。


7个月后,他又带给媒体一个更劲爆的消息——民生银行和联合银行在美林证券(MerrillLynch)的撮合下达成入股协议:民生银行计划分三步大举收购联合银行上市公司的股份,第一步获得4.9%的股权,第二步增持至9.9%,第三步再增持至19.9%。




这一方案得到了民生银行和联合银行双方董事会的授权,也得到了中国监管当局及美联储的批准。2007年10月,民生银行向联合银行进行了第一次注资,总金额为9606万美元,以定向增发的方式完成。当时,国内媒体普遍将此视为中国银行业“走出去”的一次重大胜利,也开创了中国商业银行投资入股美国银行业的先河。

不过胡少杰强调,这次合作并不只是民生银行走到美国去,也是联合银行走到中国来。依照双方协议,民生银行的约300家分支机构,将向联合银行的客户提供优惠服务,包括从美国到中国的汇款手续费优惠、从民生银行的ATM机上直接提取人民币等,从而弥补了德富泰银行网点不足的问题。

此时,联合银行的一切看上去都很美,这是它整个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刻。

轰然倒下



2008年,由房地产次级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全面爆发,美国房贷两大巨头——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价暴跌,而持有大量次级贷的贝尔斯登、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又一个接一个地倒下。作为主营房地产贷款业务的联合银行,自然也不能幸免,其股票几周内就跌去了68%。




危机之下,联合银行在胡少杰的带领下开始自救,主要是争取外部融资。

不过,他们在游说别人投资前自己先增持了联合银行的股票。2007年年底,董事及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为1.14%,到2008年1度末增至1.68%,到2季度末达到1.78%。胡少杰个人在2007年年底持有约31万股,到2008年年底就增加到了80万股,而这耗费了他250万美元个人储蓄。

这招破釜沉舟的举措又管用了。

2008年6月,联合银行发行优先股票,受到投资者积极认购,共筹集资金1.35亿美元。

11月,联合银行又参与了美国财政部针对“健康”金融机构的股权增资计划(CapitalPurchaseProgram),这项计划由美联储提供支持,总金额为2500亿美元,联合银行争取到了2.987亿美元。

12月,胡少杰又专程到中国来游说民生银行和中国监管官员。他用一个长达32页的PPT向民生银行管理层和出席监管官展示了联合银行的“优势”,尤其是“没有次级贷和呆坏账”的优势,并同时指出,行情都跌成这样了,还能跌到哪里去?

结果,民生银行于12月末向联合银行进行了第二次注资,金额为0.3亿美元,持股比例则增至9.9%,成为其第一大股东。

三笔融资下来,联合银行总计获得4.637亿美元,若再加上之前民生银行的第一笔注资0.96亿美元,其掌握的现金已经达到约5.6亿美元,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了。然而,这笔资金仍然没能缓解联合银行的危机,随后它又被曝出了更大的问题。

2009年,隶属于美国国会的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(FDIC),不断催促联合银行出具财务调查报告。9月8日,这份报告正式公布,内容显示,联合银行正面临呆帐与房贷亏损问题,对贷款的损失拨备也不充足。而且,联合银行首次承认,管理层在过去16个月有意隐瞒日趋恶化的财务状况。

报告公布后,胡少杰被迫辞职,而联合银行也在不到两个月后被“勒令关闭”,随即又被主要竞争对手——华美银行收购。




死因调查



联合银行为什么会突然倒闭?

直接的原因是财务巨亏,一份数据显示,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负责联合银行倒闭后的接收工作中损失了25亿美元,这还不包括美国财政部、民生银行等投资人的损失。

巨亏的主要来源是房贷业务,包括个人房屋贷款业务和商业地产贷款业务,而这两笔业务也是昔日为联合银行赢得荣耀的主营业务。

华商韬略(微信公众号:hstl8888)获得的一份数据显示,2004年到2006年,联合银行的新增贷款分别为4亿美元、8亿美元和12亿美元;2003年到2006年,其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为26.9%;2001年以来,其股票表现明显好于纳斯达克整体回报,也好于纳斯达克银行指数回报。




对于这种房贷业务的高速增长,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,胡少杰并不认为有多大的风险,因为联合银行做的并不是个人房屋次级贷款,而主要是首付比例高达30%~40%的商业地产贷款,借款人几乎都是中国人,坏账率极低。而民生银行在2007年金融危机酝酿阶段敢于入股联合银行,就是因为在了解了这种情况后觉得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。

而且,在2008年以前,美国的房地产仿佛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样,被认为是只会涨,不会跌的优良资产。几乎没有哪个购房者、投资人和银行家会认为美国房价会大跌,大批购房者会无力还贷。彼时,提出这种观点本身就会被认为“落伍”或“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”。在全民疯狂买房、房价节节攀升的情况下,你怎么可能让一个银行家放弃房贷业务呢?

况且,胡少杰不是一个普通银行家,他把自己定义为企业家而非职业经理人,有着强烈的雄心壮志。他曾说,“当你到65岁的时候,你怎么和那些向你要故事的小朋友讲你自己的经历及一生的事情?你想一想,就应该努力了。我就是这样。”

他每天5点半起床,6点半到银行,工作到晚上8点多回家,晚上12点多才睡觉。2007年,他更是在不怎么睡觉的情况下连轴转地拼命工作。

然而,他越是越拼命地工作,他就越是为联合银行积累下更大风险。在市场好的时候,这些风险是看不到的,而一旦市场不好了,这些风险就会骤然、全面显现,以致无法收拾。

如今,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已经并且正在中国上演,它的后半部分会怎样,值得警惕。



号外!!!


在您的关注、支持下,华商韬略已获腾讯财经十大自媒体提名,恳请您为我们投上宝贵一票。


投票入口:(各投一票,点击下方标题即可进入投票页面)


  1. 《腾讯财经自媒体评选》


  2. 《腾讯财经自媒体评选活动!选出你心中的那个TA!》


(备注:点击进入页面,在第二项勾选华商韬略(华商名人堂)后,翻至最后一页提交。谢谢您的支持!)

     






文章版权归“华商韬略”所有,禁止私自转载

如需转载,请添加客服(ID:hstlkf)获得授权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